搜尋此網誌

9.21.2013

談戀愛


那天在臉書上讀到以下文字,心裡顫動:

【汪培珽: 如此大方】

我提早十分鐘到,把車停在校門口。
整個校門外都停滿了車,還滿滿地停了雙排,
我只敢停在最後面,因為還不熟悉路邊停車;
又怕後面來車撞到我,只好讓車子笨笨地閃著雙黃燈。

遠遠地,我看到她,今天身邊還有個他;我和他只有幾面之緣。
他們手牽手向我走來,等已經走得夠近了,沒放開,手還是牽著。

因為我怕擋路,所以把車盡量靠著路邊的花叢停放;
等他們要靠進後車門時,
因為花叢擠著路,路太小,兩人必須人一前一後。
他走前面,但一手還是背在後面,牽著她的手。

打完招呼,坐進後座,車子上路,小倆口開始聊天。
三十分鐘後,我順路將他放在地鐵站門口說再見,
這三十分鐘,兩人的手都一直是牽著的。

對於愛情,在大人面前,如此大方,我看了很感動。



我長大的年代,台灣人的家庭裡,對於談戀愛這件事還算傳統保守,而我們家又更加封閉。父母從來沒有公開的和我談過感情這件事,而且也一直擔心我談戀愛。 雖說大學一般被認為是可以談戀愛的年紀,我的家裡還是一直給我談戀愛對我不好,這樣的訊息。

所以,談戀愛是一個祕密,不能向家人公開。


也因此,看到這段文,特別有感。希望我能讓八寶感受到,談戀愛是必經的美好,而分享那美好,是沒有負擔的理所當然。


只是,事情實際上不會如此浪漫。

媽媽覺得幾歲可以談戀愛呢? 或是,「為了她好」媽媽會不會制定某些限制呢? 比如,可以談戀愛,但不能有性行為?但,這有沒有用呢? 


身在法國,身邊就出現兩個說驚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因為離自己那麼近,所以不免引發心裡陣陣漣漪的culture shock。

案例一
去年暑假,夫家的近親,有個十六歲的女兒,交了一個大她兩歲的男友。媽媽帶去跟家庭醫生拿避孕藥,然後引起篤信基督教的婆婆和小姑,不可置信的搖頭說:罪惡啊。。。

她媽媽稍有無奈、但也並不苟同的說:她身邊的同學大家都這樣啊,你能怎麼說?

他們屬於開明的家庭。(西方人的世界從來)談戀愛都不需遮掩,但顯然之前也沒談到做愛做的事這件事。據說是媽媽有天想到,問女兒:你們還沒做那件事吧? 女兒一臉驚訝,仿佛見著外星人般的回說:我們已經做了那件事啊!

我在旁聽著這件事,心裡百感交陳。
就算在台灣,現在小朋友的發展也都很早了吧?身為母親,對於女兒談戀愛這事,除了有從自己成長經驗來的理解,同時也有身為媽媽對女兒自然而然的保護之心。保護和同理之間要取得平衡,而且我想應該得隨著孩子的年紀呈現動態平衡。

現在說這些也還早,但願八寶十歲時,我很清楚該怎麼拿捏那平衡,更清楚該怎麼和她取得共識。


案例二
今年暑假末,散步時遇到一位老公的朋友。是一個從巴黎搬來的,做劇場燈光控制的高瘦、有個性,我覺得好看的女生。她年紀就四十出頭吧,單親、有個女兒也是十六歲上下。前幾年,她想學吉他,老公還借了她一把。那時,我對她的印象只是一個青少女。

那天我只是沒啥好說,隨意問起,女兒好嗎? 長很高了吧?

只見她媽媽兩手在肚子前畫了個半圓說:長到這兒啦。。。

我不太確定我的會意有沒有錯,也不知道該怎麼繼續說。只聽她和我老公速速的說了一些,她這麼早就要當外婆、女兒現在跟男友住一起,之類的話,慢慢確定了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這件事呈現出來:媽媽覺得這件事發生的太早。但也就這樣。
沒有在台灣我們慣有的「羞恥」或「不好意思」的心情。那是女兒的選擇,這其中完全沒有「這是媽媽沒教好」或「女兒太隨便」等等無意義的延伸。更沒有各式各樣的對於未來的「擔心」,不論經濟上或對於女兒情感這條路的。

當然,歐洲一直是把婚姻和養育孩子這兩件事脫鉤來看的。一對很相愛的伴侶,不見得走入婚姻這條路,也許就選擇一直共同生活。而尋找生活伴侶這件事,也因此並不會只屬於年輕人,身邊很多五十、六十歲的人,還談分手、還在繼續找尋另一伴的,所在多有。他們認為,談戀愛這件事,本來就是人生裡各個階段都會遇到的事啊,從幼稚園的小孩,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大家都會談戀愛的。
所以首先就少了未婚媽媽這樣無意義的標籤。

然後少了什麼貞操啊,有的沒的對女生的禁錮,也就少了這方面的包袱和批判。這都讓一個十六歲就要懷孕生子的事件,單純的只是一個個人的人生選擇,沒有好壞、對錯。


我喜歡這樣的觀念和態度,但,當我想像,如果今天是十六歲的八寶來跟我說,她懷孕了呢?
事情自然又複雜了許多。

只能說,我和八寶一定會在這件事上取得共識,因此,即使要發生類似的事,也不會是突如其來的驚喜。

9.06.2013

22 個月: 旋轉木馬



八寶兩歲半之後,突然就再也不肯坐旋轉木馬。
一直到四歲,突然有一天說,又說她想坐。這件事,也讓寶弟開始了他的旋轉木馬經驗。

22個月的某一天,寶弟突然想要上去這個常常經過的旋轉木馬。第一次,他先說想玩,但又反悔。第二次終於真的坐上去了,乖乖的坐在大象裡,只露出一顆小頭 (右上一)。第三次,坐到一半,就在大象裡站了起來,到處看。

之後,通常得要做兩輪才能滿意。除非我一開始就嚴格跟他約定好只能坐一回。
他某次在第二回合時,要求要換到木馬上。但坐上去之後,似乎對於沒有包覆的空間沒有 全感,又決定要回到大象身上。


除了跟姐姐一起坐了大搖椅,大象一直都是
寶弟最鍾愛的、唯一的選擇。

寶弟坐在旋轉木馬上,前五六回吧,幾乎都是很認真的看著頭頂上的裝飾圖案或是正中心大圓柱上的鋼琴或浮雕。仿佛人生第一次置身於如此光炫燦爛的環境而目不轉睛。之後,恢復平常在公園的模樣,多半是盯著其他也正在旋轉木馬的小孩,看著他們在玩具上怎麼玩耍嬉鬧。


寶弟白天都不需要包尿布了,晚上睡覺尿布也幾乎都是乾的。但是因為有幾次晚上試著不包,結果墨非定律,他就在要起床前在床上撒了好大一泡尿。所以,還是決定晚上睡覺先繼續包著,直到她可以一整個月都不會尿濕尿布為止。

好玩的是,寶弟真的很容易在生氣時,在家裡尿褲子。像是沒成功要到糖吃、或是跟媽媽意見不合,大聲說話的時候;或許是生氣時控制力降低,但三回之後,我有點覺得那是故意的,就算是潛意識的故意,故意透過你不喜歡的事情來激怒你。這真是寶寶很動物性的一面啊。


8.31.2013

從此之後只有爸爸/ 媽媽


爸爸在哄生氣中的八寶
除了姐弟牽手之外,爸爸和雙寶玩耍的畫面,是我永遠傾心的另一項。
五月的時候,有一天在放學接八寶下課的時候,遇到了很久不見的 Elsa 媽媽。Elsa是小時候在公園蹓八寶時遇到的同齡小女生之一,她也和八寶上同一個幼稚園,但是不同班。他們就住在離我家二十公尺遠的同一條街上。

我說:好久不見啊!
Elsa媽說:「對啊,因為我搬到 xx街了。」 
(我心裡想著,啊,搬家啦,ㄟ,可是好像有好幾回我還是看到Elsa爸爸從他們原來的家出來,帶Elsa上學啊?心裡努力的辨識著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Elsa媽顯然讀出了我的疑惑。她接著說:「我不住那兒了。」 
(我應該是忍不住流露出了我的驚訝)
她很自然的繼續說:「我們分開了,今年年初的事。」
他們的做法是大部分法國分居父母的做法,一個人照顧平日(週一、二、四、五),假日的時間一人一半(週三和隔週的週末)。

早上送上課的時間不像課後會在公園停留,通常不會有太長的聊天。但我彷彿是那個面對這個父母分離的Elsa一樣,惆悵了好幾天。

這件事也許解釋了我在一個多月前,跟我先生說,Elsa爸爸不知道怎麼了,瘦好多。但因為Elsa媽也清瘦了一些,我自己想像是夫妻一起進行節食運動,也沒繼續多想。還有某回在公園,Elsa爸問我,八寶身上的那件裙子是在哪裡買的? 原來,兩人已經分道揚鑣。


這對夫妻,一個是攝影師,一個是做古董生意。是我因小孩而認識的父母裡,少數的法國家庭。當初我們遇上,其實是八寶還沒滿月時,我們夫妻抱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也抱著孩子的他們這一對伴侶(現在我知道是伴侶而不是夫妻了)。大家很自然的停下來打了招呼,分享了小孩多大啊,之類剛當父母才懂的心情和才有興趣的資訊。Elsa大八寶差不多一個月,當時我正苦於母奶不夠的煎熬,Elsa媽很堅定的告訴我,每個媽媽都可以有足夠的奶餵自己的孩子,只要你不放棄。(雖然,我最終還是一直母奶不夠,但是,她是我遇到的第一個鼓勵餵母奶的法國人。)

Elsa媽還有一句話,一直讓我反覆思量的。
那是在八寶和Elsa都剛進幼稚園三個月之後,有一天我們在學校附近遇到。很自然的聊起了孩子上學的狀況。
我說:「八寶還只上半天班,因為她不想在學校午睡。」
(從一開始就上整天班的)Elsa媽回:「那不是孩子要不要,父母也有父母的事要做啊!」

當然,我知道八寶是有得選的,而有些父母都要上班的孩子,就沒得選擇。只是,那個思考原點的差距,還是讓我三不五時就會拿來細細揣度。就算,要我改變以孩子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有極大的困難,但,了解了法式以父母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還是多給了一種看事情的面向。


小的時候,我從來不認為父母俱在是家庭幸福的必要條件。結婚後,也對於夫妻的離異,也非常可以理解,那是一種兩個不同的個體共同生活的某種必然。但或許是因為自己有了小孩,卻反而對於孩子不再能在一個屋簷下同時和父母一起生活,感到有些不捨與酸楚。

我不知道八寶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是單親家庭,但這是我在法國四年半來,第一次遇上在身邊的小孩,從此開始在兩個家來回的變化。所以,這件事彷彿是玫瑰色的夢幻滅的第一步,因此特別的令我怔怔然。


事後,我們在下課的公園裡,遇到Elsa和她爸爸好幾回。
孩子看不出來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時而活潑、時而固執,就像她平常的樣子,也像其他孩子的樣子。 笑得開懷、與同伴追逐、大叫。

縱然很多事情不是這樣看得清楚的,但,這一輩子,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路要走,父母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剩下的,不要也無法想太多。
嗯,「孩子比我們想的堅強很多。」想起一個朋友這樣對我說過。

7.28.2013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希臘時 - 敬~ 結婚五週年

婚姻裡偶爾會有的美好時光。

婚姻裡大部分的時光。。。

18年過去了,我還明白記得,看完 Before Sunrise時的悸動。當初沒有料想,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會這樣貫穿我的生命,和我一起從青春洋溢走到人生熟年。


Before Sunrise可以算是我青春年少的句點。
2005年,在美國,我即將結束人生裡的最後一段學生生涯。對於一個生長在嚴格掌控的家庭裡的孩子來說,一個人在美國的兩年,是大學四年的內在獨立之後的外在延伸,終於能全然的做自己。而這部旅行巧遇的一日浪漫、加上繞著愛情的聰明對談,完全打到那個不到25歲、尚未進入真實社會的我,對愛情(不實際)的憧憬與期待。
說實話,我對所謂「法國女孩」的認識,是從這部片來的。
這一段是我心中的經典。
當時以為自己也可以那樣的聰穎、然後遇到一個一樣聰穎的對手XD
九年後,Before Sunset。已在社會打滾了九年的不再稚嫩的我,如突然獲知久未聯絡好友的訊息,迫不急待的趕赴戲院。此時,深刻的戀愛也談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發展,愛情,對於忙、盲、茫的我,是一種有點遙遠的期待。再會老友,心不似當初的清明、單純,即使那個不甜膩的調調、聰明的對話,仍然是我們共同沒變的共鳴,卻沒有畫出更深刻的痕跡。
9 年,當初那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在乎的年輕飛揚已不復存在。
但,機鋒處處的對話、對世界的熱情,依然清晰。
用九年換來從Before Sunrise 延續下來的這段緣分,畢竟難得。幾年來,這部片一直沒有從我腦海裡褪色的,是結尾那首茱莉蝶兒創作自彈自唱的歌:



猶記得在2006年吧,有人問我最喜歡的愛情電影是哪部?我因為回答了:Before Sunrise,被認為是在三十好幾的年紀,還對愛情有不實際憧憬,難怪還無法定下來的最佳說明。

只是,我們都沒料到,2013年,又過了九年,我的人生已進入四十,雖然在大部分人覺得浪漫的法國結婚定居,實際生活卻全給兩個孩子給佔滿的這個階段,竟會再來了第三部曲 Before Midnight。而且,好巧不巧的,兩位主角也有了一對雙胞胎,進入穩定的關係。

我只能說,當了媽媽之後,有感覺的、和在乎的事情,和當小姐時是不太一樣的。
這淡淡的三部曲,本來就不是要人掉淚的煽情片,印象裡我應該也沒在看前兩集時流過眼淚。但,居然在 Before Midnight的一開場,在伊森霍克看著兒子獨自上飛機,那個很不捨、很無奈、又有點不知所措的眼神前,我留下了媽媽的眼淚。

那說明了再九年後,很多的轉變。

婚姻是兩個人一起的生活。再怎麼心靈契合、經過時間考驗的愛情,面對生活裡小孩、工作的拉扯擠壓,都難保擦槍走火、引爆時,能不遍體麟傷。

而女人,在現在的時代,雖然有了更多的自主與空間,卻也因此註定要在當好媽媽和有自己舞台兩種想望裡備受煎熬。這其中的衝突與妥協的困難,是基因就被設定要往外追求事業發展的男人比較難真正理解的。

結婚第五年了,這幾年什麼樣小事引發的大吵沒發生過?每次吵的時候,總是氣憤的想,這就是不愛了,然後在心底盤算著我一個人帶兩個小孩的生活。最後,兩個人為了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想法,總會讓其中一個人先主動化解危機,而另一個人也沒因此得了便宜還賣乖,就讓事件落幕。 這,一點都不浪漫、但我覺得珍貴。因為,只要有一方沒了在一起的意念,結果就將會不同。

這些困難與折衝,是這個年紀的伴侶會面臨的課題,也只有兩個人選擇在一起時,才會面臨這些困境。我想,那是二十歲的人懶得理解、三十歲的人不想理解、而到了四十歲時,如果有機會理解,應該不要逃避的,因為它總是可以讓人生的滋味更加豐富。


媒體上都說應該不會再有四部曲了。但,就像是和我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即使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都已微胖、鬆弛,不復當年天使模樣,我還是會期待過人的導演和這兩位聰慧的演員,繼續伶牙俐齒地跟我們說著他們的人生故事。

7.07.2013

小孩眾生相

學期末的戶外野餐日


我喜歡在八寶有校外教學時,去幫忙。

主要是平常只了解八寶在家的樣子,跟著班上出去,多少可窺探她在群體裡的模樣。當然,我也很想知道,老師是怎麼對待這群孩子的。不過,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可以觀察每個小朋友的模樣。透過這樣的機會,我可以把班上每個小朋友的臉和名字給連起來;然後,從他們說的話和說話的方式,稍稍可以勾勒出他們在外的習性和個性。這件事,非常有趣。

在家帶孩子,就怎麼樣,就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對應於八寶,多數發生在我們之間的事,都是第一次、都是無跡可尋。我很難知道,她的某個反應究竟是這個年紀的小孩都會有的反應,或是是她獨有的個性所致;也很難判斷,到底她做了某件事,是符合她的年紀?或是超越/落後同年紀的小朋友? 這些事並不是非知道不可,但當有一群小朋友可以對照時,會因為多樣而產生一種寬闊感,因而,對我自己而言,當八寶有某些不在我的理解範圍的反應時,會比較容易包容。


看著這一群陸陸續續滿四歲或即將滿四歲的孩子,各個都比三歲、剛進幼稚園時明顯長大很多,臉上的稚氣也褪去不少。

比如,班上塊頭最大的小男生A,是班上唯一的非洲裔孩子,話說得不錯(家裡兄姐不少),是屬於難馴服的那型(動來動去、愛招惹別人)。很自然的會以為他應該就是很大哥大行的男生。結果,當有個小朋友不和他手牽手一起走,他居然馬上就嗚嗚咽咽的哭起來。老師說,他每天在學校都要上演這種情緒小崩潰個三、四回。對應於他強壯的身體,果然裡面住的還是個四歲的孩子:)

比如,小男生R,長得也不錯高,話不多,但也活蹦亂跳的皮。結果上完體操課,卻意外發現但是當天班上唯一一個還不會自己穿襪子、鞋子的小朋友。老師說,因為他不常留下來上下午班,要不然午睡之後,她都讓小朋友自己練習穿衣、穿鞋;一年下來,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到這部分。

比如,我也看到三歲多小女生的小心機。倆倆牽手走成一排的路上,突然有個小男孩咳了一下,走在不遠的老師順口說:啊,某某,你咳嗽呀。他前頭的小女生 T,聽到了之後,馬上也就回頭看了一眼、然後輕輕裝咳了一聲,想引來老師的關注。雖然做得不是很高明,但當下我還是對小小孩有這樣的心機非常之驚訝。平常,這個小女生,會用一種甜甜的姿態,拉著她的裙擺,對同學說: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漂亮裙子!正因為這樣,八寶也學會了一樣的話: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漂亮鞋子;這是我姑姑買給我的Hello Kitty。。。(我實在很不愛這種言語啊!)

比如,瘦瘦的、很安靜的小女生L。冬天穿外套時,她常常是拉鍊沒拉好、快要從肩膀上掉下來;有劉海的她,沒見過她綁頭髮。走路時,她就是很自然的把手放到我的手裡讓我牽著。如果我要幫她穿好外套,她會露出一種淺淺的、欣然同意的眼神,看著我,但不說話。
跟著班上去野餐的那次,L的媽媽也有同行。我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因為她叫她媽媽。那份對媽媽的依戀,是所有這年紀的小孩都一樣的。

比如,土耳其裔的小女生W。感覺上是班上比較MAN一點的女孩,話少,行動很敏捷,但眼神裡有一絲堅決。 外出野餐時玩球,她拿了球就不肯放,男孩子搶不到球,還要跟老師告狀才能強迫她不把球占為己有。她媽媽很常參與班上的活動,有時候也會看到她念小學的姊姊出現,姊姊也很難叫得動她。

比如,小男孩 L。從老師喊他的方式,感覺屬調皮派的;實際上,大大的眼睛裡的確是閃著古靈精怪的光芒,笑起來給人很光明磊落的調皮感。跟班上去了一次體操課之後,他認得我了,之後我過了午餐去帶八寶回家,他剛好看到,還特地從教室跑道走廊上跟我揮了兩次手,帶著開心的微笑說再見。



看看別人的孩子、再看看八寶,這個年紀的孩子,總還是被家庭影響最大。八寶在學校是聽話、不惹麻煩的孩子,但在家固執起來是怎麼也說不動她。觀察著這些孩子,也難免揣想他們家裡的模樣。只是,我看到了自己對很多行為還存在很刻板印象的解讀,對人,即使是小孩,也存在著批判。而孩子只是孩子,他們愛照顧他們的大人,然後反應出他們從大人那兒接受的一切。他們不會停止長大,也不會停止不變,所以,要告訴自己:無需憂慮,只要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好好的愛孩子就夠了。

6.24.2013

公主



我是個有「反公主病」的媽媽。
意思是說,在不是媽媽的角色裡,我既不公主、也不能接受自己公主、不喜歡公主、還很貶抑公主。而當我有了八寶,我想當然爾的不會想把她養成一個公主。

個性的養成是長時間深耕的事,不是這篇心得的重點。

生活上,在她三歲之前,我也沒跟她提過公主這種人種,所以,她的認知裡,也沒出現這個東西。

但自從她進了幼稚園,很快的,就認識了公主。

她認為,公主就是穿得美美的人。所以第一次在台灣喝喜酒,她看到新娘子,馬上就說:她是公主。

我也從來不想跟她說白雪公主之類的故事 (我好覺得那些公主的故事,多半很毒害小女生的心靈XD)。一直到上個月,瑪歌一時懷舊,把我刻意收起來的她小時候(也是我們小時候都)看的這些書搬出來,八寶硬是拿了睡美人、白雪公主、要我講給她聽。她快四歲了,我被逼著第一次對她說了公主的故事。說完,還忍不住對她附註:這不是好聽的故事。


八寶的幼稚園有兩件讓我非常訝異的事。
第一是,八寶的小班老師,居然會去讚許小孩的衣服漂不漂亮(不是對大家都說的那種,而是對特別的打扮所說的)。今年我們從台灣回法國之後,第一次看到八寶穿著她那雙亮閃閃的愛鞋去上學,老師居然稱讚她:你的鞋子好漂亮啊,你就像個公主一樣。我當場愣了一下,想說,稱讚孩子不是應該以特質為主、少針對外表嗎? 一般路上遇到的人,也就算了,居然是帶小朋友第一線的老師這麼做。


第二是,每年春天的小人嘉年華遊行,小班的扮裝主題,竟然就是公主和王子。
這讓我相當傻眼,覺得學校似乎選擇強化小孩子的瑰麗夢幻,而不是激發趣味和創意。
我不知道是我太古板,還是我想太多?或許這就是個小孩成長的過程,順著她們,沒有甚麼大不了?

只是,自此之後,八寶就每天公主個不停。
任何事,都可以牽拖到公主。穿衣,最愛穿洋裝,因為那最像個公主;任何東西只要 bling bling,都會加分,因為她覺得閃亮亮很公主;連不想吃飯時,攤在沙發上,罵她,她也說因為她是公主。
巔峰是,意外在奶奶家找到表姊小時候扮裝的陽春全白公主衣,即使很髒,就是要穿著不肯脫下來。當然一定帶回家的,一開始還抱著睡呢。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還是非常常在家裡穿著玩。

這部分,我是不需掙扎的,就完全沒有阻擋或是壓抑她 (雖然每每看得很想翻白眼)。
畢竟,從自己的孩童時代,也能懂得公主所代表的美麗與幸福;即使長大覺得那是個屁,也應當讓小孩經歷這一段。

這一定是個過程,而我這個媽媽能做的,真的也只能陪伴。然後盡力讓她長大不會是個有公主病的人。這不是為她好,是為我自己好;因為如果面對一個像公主的八寶,我這個媽媽應該會很想死。。。


6.13.2013

43 個月 - 換個地方大進步

弟弟睡了,八寶跟媽媽在暗暗的房間裡玩自拍。

爸爸先回法國,我們三人在台灣陪阿公的這個月,八寶有幾個很大的進步。
第一是:晚上睡覺不必包尿布,需要的話,可以自己起來尿尿。

八寶約莫兩歲半之後開始白天不包尿布,但晚上睡覺時,還一直都需要包尿布。回台灣前,有時候起床會發現她的尿布是乾的;而回台灣之後,開始發現一連好多天,她晚上的尿布都沒有濕。 所以這個月,我就跟她說,我們試試看不要包尿布睡覺好嗎? 如果想尿尿,記得要起來上廁所喔! 她答應之後,也的確都有做到。剛開始碰到要起來尿尿時,也許是因為想睡,她會叫我,然後有點小哭泣;但兩回之後,她索性不叫我了,自己起來、開燈、上廁所、沖水,關燈,再回來睡覺,完全不必叫我。

第二是:一直都不願意吃水果的八寶,這個月,突然願意少量的吃一些了。
不知道是不是每天都看到阿公有準備一盤水果,而媽媽總是吃個不停的關係。八寶先是願意嘗試了去籽的芭樂、和一點蓮霧,後來在市場看到西瓜,還主動要求我買西瓜呢(只是不對時的西瓜,並不好吃)。

我想,這是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刺激,配合她因為長大,能接受的口味範圍慢慢拓展,所以有了突破!


第三是:這個月,完全用中文和我以及我身邊的親友們溝通,剛回到法國時,也明顯的中文說的比法文多。

八寶在台灣的時間,有讓她在離家很近的幼稚園上半天班。主要是藉由和小朋友一起玩而能更快速的習慣中文。雖然前後只上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因為過年假期的中斷、還有她自己無法說明的心情,而不願繼續上學。但她在台灣的第二個月,很明顯的中文突飛猛進,所有見到她的阿姨們都有感覺。這想必和第二個月爸爸不在台灣也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在一個她已經不上學的下午,我們散步看魚時,她突然自己唸了起來:大風吹,吹什麼?

媽媽聽到,大驚! 原來,她在幼稚園學了這個。

因為她還不是回家可以清楚交代她在學校的生活的孩子,所以總得等到這種她腦海裡自然而然浮現的時刻,我才得以一窺究竟。

能和孩子如此意外地延續自己熟悉的童年,這算是對於異國婚姻下、居住國外的媽媽的一個大驚喜。


這幾個進步,都是在台灣十八寶讓我非常開心的事!


6.12.2013

反省



爸爸帶著兩姐弟散步去了。
難得一個人靜靜的做著平常也會做的雜事,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個幼稚的媽媽。

嗯,最近兩個月來,總結就是這句話,一個幼稚的媽媽。

這兩個月,或許該說從八寶三歲以來,我就常常為了日常生活上的要求,生她的氣,只是最近變成幾乎是無時無刻不生氣。


今天一早起床,看到小姐脫光光,睡衣一如她所有的物品,一坨在腳邊的地板上。
隱忍著一把快要燃起來的小火,請她把衣服放到自己的床上掛好。
問她為什麼光溜溜,然後她一邊打噴嚏一邊說:因為我要穿藍色點點的那件洋裝。那怎麼不穿? 她說:我不知道衣服在哪裡。(如果我不問,她就打算一直光溜溜下去。。。)

早餐吃一口,看到弟弟在玩積木,她靠過來說,我也想玩。我說弟弟先玩的,等等再換你。她嘟嘴說:我不要。
我看到旁邊她昨晚拿出來玩沒收的玩具,請她收好,她說:我不會收。

講了三回,請她先把早餐的麵包吃完,她這才把明明還有很多奶油的法國麵包拿給我說:媽媽,上面沒有奶油了耶。。。

她很不愛梳頭髮,即使媽媽根本不太弄痛她。
看她一頭糾結散髮披在臉上,請她把頭髮梳好,不綁至少也夾起來。小姐先說不要,好不容易,跟她說你可以夾阿姨送的那個跟你的洋裝一樣藍點點的蝴蝶結夾子阿,她才答應。結果因為頭髮太多,我得多用一個同色但沒有蝴蝶結的夾子才能把髮束固定,她馬上一扯就把兩個髮夾都扯掉,然後說要自己來。結果就很彆腳的自己把蝴蝶結夾子勉強給夾在頭髮上,但一點也沒有固定頭髮的效果,頭髮依舊散亂。


到此,我真的就對八寶嘔起氣來,掉頭就走。
之後,八寶拿她的髮夾給我,我是一點都不想理她。

這是今天她起床後一個小時之內的事。
每天,就是這些狗屁倒灶的日常小事,不斷地上演。


我很不想要一直嘮叨、碎念一樣的事情。但是八寶就是無法把這些小事做到位。
別人家的小孩會不會這樣?  (有一個大八寶五個月的日法混血小女孩,她媽媽說:在外面玩時,跟她說要回家,她從來沒有因此哭鬧過。)
這些生活小事對一個快要四歲的孩子,到底是要求太多? 還是我要求的太晚 ?


很多事情,自己權衡之後,覺得不是那麼重要的,就儘量讓她去。比如,外表的穿衣打扮這些事。 我想,她有自己的喜好,不見得要配合我的審美觀。
所以現在穿衣的美醜、美美的洋裝下要穿一件不搭嘎的長褲、熱天要穿長袖、或是晴天要穿雨鞋,我最終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唯有穿太少會感冒這部分,無法不管。
因為,即使放著讓她冷,感冒後,當下她雖然會說她知道要穿衣服;但感冒好了之後,一切如常,還是經常對冷無感。而且,她感冒時,痛苦的並不是只是她,媽媽也很被折騰。

所以,叫穿衣這件事,還是幾乎每天都要上演好幾回;如果每回都要講好幾次,媽媽就會很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沒好氣。

有時候吃飯愛吃不吃,我也慢慢練就,不餓就算了的態度,儘量不要動氣地把飯菜收起來,不再千呼萬喚、威脅利誘。

昨天早上,因為做夢夢到好朋友穿Hello Ktty的內褲,所以怎麼樣都堅持要穿著那件已經放到洗衣機裡、還沒洗的唯一一件Hello Kitty的髒內褲。我正著說、反著說都沒效,最後也就讓她穿著髒內褲去上學。

但,即使這麼著,當每件事都不能正常的順利進行著,我還是會生八寶的氣。而且真的氣到不想跟她說話(能忍住不破口大罵,已經是進步)。


但想想,這還真是幼稚。 尤其對一個媽媽來說。
因為我無法控制你,所以,我不想理你。
她才不到四歲,而這些都還真是生活裡的小事;如果她十四歲時 (雖然我會禁止她在那個年紀交男友),交了個看起來很痞的男朋友,那我該怎麼面對呢?


女兒啊,現下,我還不知道該怎麼能好好教你、可是在你不想照著做時,不會生氣,而且還會繼續換個方式好好教。不過,至少我看到了我可笑的幼稚的部分。

或者,我應該只要相信你會走在你該走的路途上,剩下的,就是該告訴妳的事,就認真的告訴妳;你終將會是個好好的孩子,將會以你該有的樣貌過你的人生。

在我等你長大的同時,請妳也等媽媽能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