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7.28.2013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希臘時 - 敬~ 結婚五週年

婚姻裡偶爾會有的美好時光。

婚姻裡大部分的時光。。。

18年過去了,我還明白記得,看完 Before Sunrise時的悸動。當初沒有料想,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會這樣貫穿我的生命,和我一起從青春洋溢走到人生熟年。


Before Sunrise可以算是我青春年少的句點。
2005年,在美國,我即將結束人生裡的最後一段學生生涯。對於一個生長在嚴格掌控的家庭裡的孩子來說,一個人在美國的兩年,是大學四年的內在獨立之後的外在延伸,終於能全然的做自己。而這部旅行巧遇的一日浪漫、加上繞著愛情的聰明對談,完全打到那個不到25歲、尚未進入真實社會的我,對愛情(不實際)的憧憬與期待。
說實話,我對所謂「法國女孩」的認識,是從這部片來的。
這一段是我心中的經典。
當時以為自己也可以那樣的聰穎、然後遇到一個一樣聰穎的對手XD
九年後,Before Sunset。已在社會打滾了九年的不再稚嫩的我,如突然獲知久未聯絡好友的訊息,迫不急待的趕赴戲院。此時,深刻的戀愛也談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發展,愛情,對於忙、盲、茫的我,是一種有點遙遠的期待。再會老友,心不似當初的清明、單純,即使那個不甜膩的調調、聰明的對話,仍然是我們共同沒變的共鳴,卻沒有畫出更深刻的痕跡。
9 年,當初那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在乎的年輕飛揚已不復存在。
但,機鋒處處的對話、對世界的熱情,依然清晰。
用九年換來從Before Sunrise 延續下來的這段緣分,畢竟難得。幾年來,這部片一直沒有從我腦海裡褪色的,是結尾那首茱莉蝶兒創作自彈自唱的歌:



猶記得在2006年吧,有人問我最喜歡的愛情電影是哪部?我因為回答了:Before Sunrise,被認為是在三十好幾的年紀,還對愛情有不實際憧憬,難怪還無法定下來的最佳說明。

只是,我們都沒料到,2013年,又過了九年,我的人生已進入四十,雖然在大部分人覺得浪漫的法國結婚定居,實際生活卻全給兩個孩子給佔滿的這個階段,竟會再來了第三部曲 Before Midnight。而且,好巧不巧的,兩位主角也有了一對雙胞胎,進入穩定的關係。

我只能說,當了媽媽之後,有感覺的、和在乎的事情,和當小姐時是不太一樣的。
這淡淡的三部曲,本來就不是要人掉淚的煽情片,印象裡我應該也沒在看前兩集時流過眼淚。但,居然在 Before Midnight的一開場,在伊森霍克看著兒子獨自上飛機,那個很不捨、很無奈、又有點不知所措的眼神前,我留下了媽媽的眼淚。

那說明了再九年後,很多的轉變。

婚姻是兩個人一起的生活。再怎麼心靈契合、經過時間考驗的愛情,面對生活裡小孩、工作的拉扯擠壓,都難保擦槍走火、引爆時,能不遍體麟傷。

而女人,在現在的時代,雖然有了更多的自主與空間,卻也因此註定要在當好媽媽和有自己舞台兩種想望裡備受煎熬。這其中的衝突與妥協的困難,是基因就被設定要往外追求事業發展的男人比較難真正理解的。

結婚第五年了,這幾年什麼樣小事引發的大吵沒發生過?每次吵的時候,總是氣憤的想,這就是不愛了,然後在心底盤算著我一個人帶兩個小孩的生活。最後,兩個人為了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想法,總會讓其中一個人先主動化解危機,而另一個人也沒因此得了便宜還賣乖,就讓事件落幕。 這,一點都不浪漫、但我覺得珍貴。因為,只要有一方沒了在一起的意念,結果就將會不同。

這些困難與折衝,是這個年紀的伴侶會面臨的課題,也只有兩個人選擇在一起時,才會面臨這些困境。我想,那是二十歲的人懶得理解、三十歲的人不想理解、而到了四十歲時,如果有機會理解,應該不要逃避的,因為它總是可以讓人生的滋味更加豐富。


媒體上都說應該不會再有四部曲了。但,就像是和我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即使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都已微胖、鬆弛,不復當年天使模樣,我還是會期待過人的導演和這兩位聰慧的演員,繼續伶牙俐齒地跟我們說著他們的人生故事。

7.07.2013

小孩眾生相

學期末的戶外野餐日


我喜歡在八寶有校外教學時,去幫忙。

主要是平常只了解八寶在家的樣子,跟著班上出去,多少可窺探她在群體裡的模樣。當然,我也很想知道,老師是怎麼對待這群孩子的。不過,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可以觀察每個小朋友的模樣。透過這樣的機會,我可以把班上每個小朋友的臉和名字給連起來;然後,從他們說的話和說話的方式,稍稍可以勾勒出他們在外的習性和個性。這件事,非常有趣。

在家帶孩子,就怎麼樣,就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對應於八寶,多數發生在我們之間的事,都是第一次、都是無跡可尋。我很難知道,她的某個反應究竟是這個年紀的小孩都會有的反應,或是是她獨有的個性所致;也很難判斷,到底她做了某件事,是符合她的年紀?或是超越/落後同年紀的小朋友? 這些事並不是非知道不可,但當有一群小朋友可以對照時,會因為多樣而產生一種寬闊感,因而,對我自己而言,當八寶有某些不在我的理解範圍的反應時,會比較容易包容。


看著這一群陸陸續續滿四歲或即將滿四歲的孩子,各個都比三歲、剛進幼稚園時明顯長大很多,臉上的稚氣也褪去不少。

比如,班上塊頭最大的小男生A,是班上唯一的非洲裔孩子,話說得不錯(家裡兄姐不少),是屬於難馴服的那型(動來動去、愛招惹別人)。很自然的會以為他應該就是很大哥大行的男生。結果,當有個小朋友不和他手牽手一起走,他居然馬上就嗚嗚咽咽的哭起來。老師說,他每天在學校都要上演這種情緒小崩潰個三、四回。對應於他強壯的身體,果然裡面住的還是個四歲的孩子:)

比如,小男生R,長得也不錯高,話不多,但也活蹦亂跳的皮。結果上完體操課,卻意外發現但是當天班上唯一一個還不會自己穿襪子、鞋子的小朋友。老師說,因為他不常留下來上下午班,要不然午睡之後,她都讓小朋友自己練習穿衣、穿鞋;一年下來,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到這部分。

比如,我也看到三歲多小女生的小心機。倆倆牽手走成一排的路上,突然有個小男孩咳了一下,走在不遠的老師順口說:啊,某某,你咳嗽呀。他前頭的小女生 T,聽到了之後,馬上也就回頭看了一眼、然後輕輕裝咳了一聲,想引來老師的關注。雖然做得不是很高明,但當下我還是對小小孩有這樣的心機非常之驚訝。平常,這個小女生,會用一種甜甜的姿態,拉著她的裙擺,對同學說: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漂亮裙子!正因為這樣,八寶也學會了一樣的話: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漂亮鞋子;這是我姑姑買給我的Hello Kitty。。。(我實在很不愛這種言語啊!)

比如,瘦瘦的、很安靜的小女生L。冬天穿外套時,她常常是拉鍊沒拉好、快要從肩膀上掉下來;有劉海的她,沒見過她綁頭髮。走路時,她就是很自然的把手放到我的手裡讓我牽著。如果我要幫她穿好外套,她會露出一種淺淺的、欣然同意的眼神,看著我,但不說話。
跟著班上去野餐的那次,L的媽媽也有同行。我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因為她叫她媽媽。那份對媽媽的依戀,是所有這年紀的小孩都一樣的。

比如,土耳其裔的小女生W。感覺上是班上比較MAN一點的女孩,話少,行動很敏捷,但眼神裡有一絲堅決。 外出野餐時玩球,她拿了球就不肯放,男孩子搶不到球,還要跟老師告狀才能強迫她不把球占為己有。她媽媽很常參與班上的活動,有時候也會看到她念小學的姊姊出現,姊姊也很難叫得動她。

比如,小男孩 L。從老師喊他的方式,感覺屬調皮派的;實際上,大大的眼睛裡的確是閃著古靈精怪的光芒,笑起來給人很光明磊落的調皮感。跟班上去了一次體操課之後,他認得我了,之後我過了午餐去帶八寶回家,他剛好看到,還特地從教室跑道走廊上跟我揮了兩次手,帶著開心的微笑說再見。



看看別人的孩子、再看看八寶,這個年紀的孩子,總還是被家庭影響最大。八寶在學校是聽話、不惹麻煩的孩子,但在家固執起來是怎麼也說不動她。觀察著這些孩子,也難免揣想他們家裡的模樣。只是,我看到了自己對很多行為還存在很刻板印象的解讀,對人,即使是小孩,也存在著批判。而孩子只是孩子,他們愛照顧他們的大人,然後反應出他們從大人那兒接受的一切。他們不會停止長大,也不會停止不變,所以,要告訴自己:無需憂慮,只要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好好的愛孩子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