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5.16.2012

被拒絕


照顧八寶到現在快三年,我發現,對待嬰幼兒,我傾向提供百分之百無挫折的經驗。
即使了解這樣的傾向是多麼得不合理,還是每每在其中感受到挫折。


這是對照八寶爸爸,才有的覺察。

八寶愛玩想像的扮家家酒好一陣子了。
最常出現的,就是幫她身邊的人準備吃的或喝的。比如說,幫媽媽煮一杯咖啡,或是盛了一碗冰淇淋給爸爸。然後她會變換口味,不斷得重複拿給我們吃。

我一定每回都吃;一直到玩累了,才勉強說:「夠了,媽媽不想再喝了。」
這樣,她都還要再給我個三、四杯才會停。

當她拿給爸爸吃的時候,爸爸常常一劈頭就對她說:「我現在不餓,我不想吃。」
或是就直接說:「爸爸現在不想吃。」

八寶被拒絕之後,會哭喪著臉對我說:「馬麻~」
而事實是,每次我都比八寶感受到更大被拒絕的傷害。

雖然我也覺得,這樣有助於八寶了解生活上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會、或都應該接受她的好意,也習慣有接受、有拒絕是人生的常態,但總還是有難受的感覺產生。

原本,我以為那單純是我擔心這樣會減低八寶玩遊戲的興致。
後來漸漸感受到,那其中有很多我自己的投射,是我本身對被拒絕的反應。


結果,正巧就看到表妹分享了一篇文章:在關係中,表達與拒絕都是權利。 把一切說得十分清楚。(以下摘自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http://gracesusu.pixnet.net/blog/post/36052025) :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是壓抑得了這種恨意或憤怒,他會成為一個害怕拒絕別人的人,因為他的認知中,拒絕是一種傷害他人的行為,他受過這種傷,他會害怕傷害別人,讓別人也受這種傷。不僅如此,他會非常困難表達他自己的需求,因為表達自己需求是一種造成別人困擾,甚至可能會因此讓自己受到羞辱或傷害,這是一種危險,絕對不可以做。

----------------------------------------

我們的文化,將人有「表達」和「拒絕」的權利都視為一種「自私」,因此剝奪人表達的權利,也剝奪人拒絕的權利。我們變得要討好別人而活,要以討別人開心或喜歡,來確保我們是主流價值中的好孩子、好人。

但久而久之,我們無法在關係中健康。若在關係中表達需求,這是自私,是一種羞恥的表現,於是要迂迴,要迴避,要假裝沒有需求。若在關係中要拒絕滿足他人,我們也無法安心,因為恐懼自己自私,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自己會不會傷他人的心的想法,盤旋不退,好掙扎,好困擾。』


正是這麼一回事。
而,我要怎麼讓八寶不會有一樣的感覺呢?從小知道被拒絕是正常的事,是不是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